
《戈雅之魂》是一部历史剧情片,以18世纪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他与修道士洛伦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动荡时期的生活。影片通过戈雅的艺术创作和洛伦佐的政治斗争展现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黑暗和混乱。同时,影片也探讨了权力、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动荡时期的选择和抉择。《戈雅之魂》融合了历史、艺术和人性的元素,通过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的出色表演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故事。
展开剧情
导演:
编剧:
更新:
2025-07-06 18:12:04,最后更新于10天前
片源状态:
更新HD
评分:7.5分
豆瓣:戈雅之魂

观看地址
观看地址
闪电1
演员表
影片评论
相关推荐
影评
上帝的火刑架和启蒙的断头台!!
故事开场于1792年的西班牙。那是新世界的大幕逐渐拉启的时刻,在并不遥远的地方,那场改变人类历史的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启蒙运动的喧嚣也开始惊扰这片沉静的国土,新旧世界的对撞已势所难免。宗教裁判所的神父们惶恐地意识到新世界来临前的这种混乱,在他们眼里,对上帝的信仰在异教的侵蚀下已摇摇欲坠。所以他们要动用更严厉的措施,重新唤回民众对于上帝的敬畏。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
无辜者的罹罪
伊娜斯,富商托马斯·比尔巴图阿的女儿,戈雅画中纯真无邪的天使,因为在酒馆中拒食猪肉被疑为遵循犹太教规,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问,并在“神讯”(一种刑罚)之下承认了“罪行”。她最终被关押在裁判所的监狱里,直至15年后,拿破仑的军队废除了宗教裁判所,她才和其他无数的“异教徒”一起,得以重见天日。
以上帝之名,无辜者蒙受苦难。在此之前的50年里,有8个人被送上了火刑架,而现在则有更多的人在裁判所的监牢里遭受折磨,而这一切都是借着上帝的名义。宗教裁判所并非天然正义,但因上帝之故,他们便是正义的,他们有施行审判的权力,可以定人死罪。以信仰的名义,异端理应遭到除刈。他们同样相信,在上帝信仰之下,一切手段皆为正当。但是在影片中,正是通过让无辜者充当这场清洁信仰运动的献祭,他们正义的面孔遭到了颠转。导演并未塑造一个信仰自由的捍卫者——如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中的卡斯特利奥,而是恰恰通过一个最执著的基督教信徒所受的苦难,呈现了裁判所的非人道。
宗教裁判所剥夺了伊娜斯的自由,而拿破仑“解放”的军队则让其家破人亡。王怡称电影延续了西方对于宗教裁判所的妖魔化传统,但事实上,电影对于宗教裁判所的控诉未见有何剑拔弩张,反而携带法国大革命理念的拿破仑军队,倒是被刻画得面目狰狞。在自由、平等、博爱的背景声中,法国军队在马德里的街市中烧杀掳掠。革命者未必比旧势力更显正义,以启蒙、人权的名义,无数无辜的民众喋血街头。法国大革命给后世留下了《人权与公民宣言》,但同样也留下了断头台下的累累尸骨。在洛伦佐作为执政官对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中,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前面诸如启蒙使人类摆脱蒙昧,使人生而平等成为不容质疑的公理的宏篇大论,而在于让“那些拒绝看见自由之光者得不到宽恕(those who refuse to see the light of liberty, shall receive no mercy)”,让“那些敌视自由者得不到自由(there will be no liberty for the enemies of liberty)”。上帝也好,自由也好,终是为了划分敌友,为了以信仰和真理之名裁定他者的生死。
如果说宗教裁判所代表着旧世界,而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新世界,那么在导演注视的目光中,新世界未见得比旧世界更好,甚至是更糟糕。在影片快要结尾的地方,洛伦佐朝戈雅吼道:“西班牙已没有理想,现在的西班牙已成了一座大妓院。”很难说,这未必是导演对启蒙之后的世界的真实看法。
审判者的受审
毫无疑问,在电影中洛伦佐神父是最重要的人物。起初,他是宗教裁判所的神父,是这场清洁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后他又转变为启蒙理念的热烈拥护者,成为拿破仑在西班牙的执政官。而围绕着他的审判与被审判无疑贯穿电影的始终。
当审判者对另一方施行审判时,我们——至少审判者——会断定,他们之所以有权审判,是因为正义站在他们这一边。在电影中,洛伦佐始终是“正义”的化身,先是代表上帝,继而代表启蒙的普世真理。当他还是神父时,他以上帝之名清除异端,而成为大革命的信徒之后,他又以自由之名清算宗教裁判所的残暴。信仰改换了,但他的“绝对正确”依然延续。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他所追求的并非是信仰的纯粹,而是自身的“正确”,而拥有了“正确”便可以对他者施行审判。
审判者总会将目光投到别人身上,而永远照不见自己。所以他可以侃侃而谈上帝会给接受“神讯”的无辜者以力量,而当伊娜斯的父亲问他,如果他自己接受“神讯”时,是否会承认无稽的罪行,他一脸愕然。代表上帝的审判者被人审判,他无法想象。但是在托马斯父子的私刑之下,他很快就承认自己是猩猩生的杂种。早在他在监狱里强暴伊娜斯那一刻,便已成了他所遵循的基督信仰下的不可饶恕的罪人,但直到他被迫签名的事情败露,将面临审判之时,他才仓皇出逃。罪并非源自内心的律令,而只与外在的审判有关。
当他逃到法国时,据称启蒙思想使其“洞开双眼”,重见光明。然而更真实的理由也许是,以人权、自由之名,他原有的“罪行”得以洗清,是这种“救赎”的渴望使其皈依了启蒙信仰。启蒙不仅使其重获“正确”,而且使其足够理直气壮反过来宣判宗教裁判所的滔天罪行。
但英国军队的进入使其再一次面临审判。故事已临近尾声,但正是这个让我泪眼迷离的结尾,却让我困惑不解。恢复运作的宗教裁判所判处洛伦佐死刑,执行的当天,神父们一直在他周围劝其忏悔、认罪,只要他这么做便可免一死。但他却将神父们放入他手中的十字架掷于地上,对自己宣判了死刑。故事的悖谬在于,当他还是个上帝的信徒时,上帝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勇气以支撑肉体的苦痛;而当他成了人类理性的信徒时,他却做了个并不理性的选择。他为什么要这样?我难以理解。也许新旧两个世界的反复使其在这个世界的根基彻底动摇,一贯寻求正确的他失落在这个虚无的世界里,他已没有了去路,所以,他也断了自己的归路。
故事的震撼之处未必是最后那个片断,那个伊娜斯扶着洛伦佐的运尸车缓缓远去,连同注视着他们的戈雅也远远消逝在甬道里的长镜头。在那个镜头中,导演也许想要给整部影片阴暗的基调抹上几许亮色,以抚平前面那个片断所给人的深切的绝望感。当洛伦佐将十字架掷于地上,神父们准备宣判他的罪孽时,英国军官一记点头,洛伦佐的脑袋便已被拧断。前面所酝酿的反抗、拯救或是审判竟被消解在这么一个无意义的点头中,神父们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个他们已陌生的世界,他们的旧世界已彻底沦陷,难以复归。而启蒙也迷失在群体的狂欢里,断头台不过是喧嚷的广场狂欢里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这篇影评有剧透
《戈雅之魂》是一部剧情片,讲述了发生在1792年西班牙的故事。当时,天主教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为了镇压法国革命思潮对西班牙的影响,天主教重新开设了宗教裁判所。洛伦佐是这场行动的领导者,他巧妙地掌握着宗教裁判所的最高权力。宫廷画家戈雅是洛伦佐的朋友,他因为一个名叫伊内斯的模特儿被冤枉关进了宗教裁判所。戈雅请求洛伦佐去救伊内斯,但洛伦佐背叛了他,强奸了伊内斯并将她关进了秘密地牢。二十年后,西班牙被法国军队占领,洛伦佐被驱逐流放。戈雅几乎失去了听力,陷入了内心阴暗的孤独中,但他的创作却达到了巅峰。伊内斯终于得以释放,找到了戈雅并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女儿。随着欧洲的革命风云再次卷土重来,西班牙再次陷入战乱,洛伦佐最终被判处死刑。《戈雅之魂》通过展示洛伦佐、戈雅和伊内斯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命运起伏,揭示了权力、背叛和艺术的复杂性。这部电影结合了战争场面和人性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受的体验。
应该说,这部电影我还有好些地方没能看懂,比如片名为什么要取作“戈雅之灵”?而主人公弗朗西斯科·戈雅在片中究竟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故事开场于1792年的西班牙。那是新世界的大幕逐渐拉启的时刻,在并不遥远的地方,那场改变人类历史的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启蒙运动的喧嚣也开始惊扰这片沉静的国土,新旧世界的对撞已势所难免。宗教裁判所的神父们惶恐地意识到新世界来临前的这种混乱,在他们眼里,对上帝的信仰在异教的侵蚀下已摇摇欲坠。所以他们要动用更严厉的措施,重新唤回民众对于上帝的敬畏。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
无辜者的罹罪
伊娜斯,富商托马斯·比尔巴图阿的女儿,戈雅画中纯真无邪的天使,因为在酒馆中拒食猪肉被疑为遵循犹太教规,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问,并在“神讯”(一种刑罚)之下承认了“罪行”。她最终被关押在裁判所的监狱里,直至15年后,拿破仑的军队废除了宗教裁判所,她才和其他无数的“异教徒”一起,得以重见天日。
以上帝之名,无辜者蒙受苦难。在此之前的50年里,有8个人被送上了火刑架,而现在则有更多的人在裁判所的监牢里遭受折磨,而这一切都是借着上帝的名义。宗教裁判所并非天然正义,但因上帝之故,他们便是正义的,他们有施行审判的权力,可以定人死罪。以信仰的名义,异端理应遭到除刈。他们同样相信,在上帝信仰之下,一切手段皆为正当。但是在影片中,正是通过让无辜者充当这场清洁信仰运动的献祭,他们正义的面孔遭到了颠转。导演并未塑造一个信仰自由的捍卫者——如茨威格《异端的权利》中的卡斯特利奥,而是恰恰通过一个最执著的基督教信徒所受的苦难,呈现了裁判所的非人道。
宗教裁判所剥夺了伊娜斯的自由,而拿破仑“解放”的军队则让其家破人亡。王怡称电影延续了西方对于宗教裁判所的妖魔化传统,但事实上,电影对于宗教裁判所的控诉未见有何剑拔弩张,反而携带法国大革命理念的拿破仑军队,倒是被刻画得面目狰狞。在自由、平等、博爱的背景声中,法国军队在马德里的街市中烧杀掳掠。革命者未必比旧势力更显正义,以启蒙、人权的名义,无数无辜的民众喋血街头。法国大革命给后世留下了《人权与公民宣言》,但同样也留下了断头台下的累累尸骨。在洛伦佐作为执政官对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中,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前面诸如启蒙使人类摆脱蒙昧,使人生而平等成为不容质疑的公理的宏篇大论,而在于让“那些拒绝看见自由之光者得不到宽恕(those who refuse to see the light of liberty, shall receive no mercy)”,让“那些敌视自由者得不到自由(there will be no liberty for the enemies of liberty)”。上帝也好,自由也好,终是为了划分敌友,为了以信仰和真理之名裁定他者的生死。
如果说宗教裁判所代表着旧世界,而法国大革命开启了一个新世界,那么在导演注视的目光中,新世界未见得比旧世界更好,甚至是更糟糕。在影片快要结尾的地方,洛伦佐朝戈雅吼道:“西班牙已没有理想,现在的西班牙已成了一座大妓院。”很难说,这未必是导演对启蒙之后的世界的真实看法。
审判者的受审
毫无疑问,在电影中洛伦佐神父是最重要的人物。起初,他是宗教裁判所的神父,是这场清洁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后他又转变为启蒙理念的热烈拥护者,成为拿破仑在西班牙的执政官。而围绕着他的审判与被审判无疑贯穿电影的始终。
当审判者对另一方施行审判时,我们——至少审判者——会断定,他们之所以有权审判,是因为正义站在他们这一边。在电影中,洛伦佐始终是“正义”的化身,先是代表上帝,继而代表启蒙的普世真理。当他还是神父时,他以上帝之名清除异端,而成为大革命的信徒之后,他又以自由之名清算宗教裁判所的残暴。信仰改换了,但他的“绝对正确”依然延续。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他所追求的并非是信仰的纯粹,而是自身的“正确”,而拥有了“正确”便可以对他者施行审判。
审判者总会将目光投到别人身上,而永远照不见自己。所以他可以侃侃而谈上帝会给接受“神讯”的无辜者以力量,而当伊娜斯的父亲问他,如果他自己接受“神讯”时,是否会承认无稽的罪行,他一脸愕然。代表上帝的审判者被人审判,他无法想象。但是在托马斯父子的私刑之下,他很快就承认自己是猩猩生的杂种。早在他在监狱里强暴伊娜斯那一刻,便已成了他所遵循的基督信仰下的不可饶恕的罪人,但直到他被迫签名的事情败露,将面临审判之时,他才仓皇出逃。罪并非源自内心的律令,而只与外在的审判有关。
当他逃到法国时,据称启蒙思想使其“洞开双眼”,重见光明。然而更真实的理由也许是,以人权、自由之名,他原有的“罪行”得以洗清,是这种“救赎”的渴望使其皈依了启蒙信仰。启蒙不仅使其重获“正确”,而且使其足够理直气壮反过来宣判宗教裁判所的滔天罪行。
但英国军队的进入使其再一次面临审判。故事已临近尾声,但正是这个让我泪眼迷离的结尾,却让我困惑不解。恢复运作的宗教裁判所判处洛伦佐死刑,执行的当天,神父们一直在他周围劝其忏悔、认罪,只要他这么做便可免一死。但他却将神父们放入他手中的十字架掷于地上,对自己宣判了死刑。故事的悖谬在于,当他还是个上帝的信徒时,上帝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勇气以支撑肉体的苦痛;而当他成了人类理性的信徒时,他却做了个并不理性的选择。他为什么要这样?我难以理解。也许新旧两个世界的反复使其在这个世界的根基彻底动摇,一贯寻求正确的他失落在这个虚无的世界里,他已没有了去路,所以,他也断了自己的归路。
故事的震撼之处未必是最后那个片断,那个伊娜斯扶着洛伦佐的运尸车缓缓远去,连同注视着他们的戈雅也远远消逝在甬道里的长镜头。在那个镜头中,导演也许想要给整部影片阴暗的基调抹上几许亮色,以抚平前面那个片断所给人的深切的绝望感。当洛伦佐将十字架掷于地上,神父们准备宣判他的罪孽时,英国军官一记点头,洛伦佐的脑袋便已被拧断。前面所酝酿的反抗、拯救或是审判竟被消解在这么一个无意义的点头中,神父们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个他们已陌生的世界,他们的旧世界已彻底沦陷,难以复归。而启蒙也迷失在群体的狂欢里,断头台不过是喧嚷的广场狂欢里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陪衬。这篇影评有剧透